花都区是衔接广州北部浅山生态区、环南昆山生态绿核和珠江口滨海生态保护带的重要通道,是北部生态屏障。总体形成“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滨水”的多层次生态格局,全域田、林、园、草、水等生态及农业用地占比约71%。《广州市花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贯彻落实全市“三纵五横”生态廊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规划北二环、流溪河2条区域生态廊道、23条组团生态廊道和若干社区生态廊道,系统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品质提升和生态服务功能转换。
花都区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来源:《广州市花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花都区政府官网
南部滨水地区
以骨干河流构建重要生态廊道
打造田园乡村、亲水湿地景观
白坭河。来源: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官网
白坭河生态廊道
流溪河生态廊道
沿线主要以农田、水塘以及自然驳岸为主,串联着多处保存完好的传统古村落。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水环境治理,以及万里碧道、“百千万工程”等工作的深入推进,白坭河、流溪河水质稳定向好,两岸周边绿意盎然,已经形成了一幅稻香四溢的农耕画卷。以塱头村尚求100、港头村为代表的古村落通过文化赋能、产业升级、生态修复等多维举措,正逐渐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以“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塱头村。来源:花都区政府官网
新街河—花都湖生态廊道
花都湖的前身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石灰窑巨坑。
●90年代末随着工业繁荣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000年,花都区顺应民意果断关闭了周边水泥厂,并决定利用青石海采石遗址和新街河流域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建设一处城市公园,也就是现在的花都湖。经过不断的修复完善、功能提升,目前花都湖已经成为集生态保护、环境教育和市民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滨河公园;
●2021年12月,花都湖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2024年,花都湖成功申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花都湖迁地保护示范区。
花都湖改造前后对比。来源:广州花都发布尚求100
中部平原地区
以生态廊道引导城市组团发展
将生态功能渗透城市内部
花都大道城际公园。来源:花都融媒
花都大道生态廊道尚求100
这条廊道自西向东将丫髻岭和九龙湖等生态斑块形成连接,同时对城市组团向北发展进行有效隔离。廊道主要以道路两侧景观绿化为主,为提升城市品质,打造更多为人使用的生态产品,花都区结合道路绿地和穗莞深城际上盖绿地正在推进广州首座城际公园——花都城际公园项目建设。
花都城际公园全长13.5公里,目前一期已建成并开放使用,二期正在稳步推进中,公园内通过景观提升、设施完善和功能分区,将原本单一的交通绿带转变为集休闲、运动、文化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园,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实用的功能布局赢得广泛好评。
天马河生态廊道
天马河作为花都区的一类河涌,北段与秀湖相连,南段汇入新街河流向白云区,全长约22.1公里。近年来,随着天马河绿道、碧道等项目建设,天马河两岸生态环境品质不断得到改善,天马河—芙蓉嶂段绿道,沿线可徒步、单车游及水上游,途经花都多处人文景点,已成为花都绿道精华游首选。
天马河。来源:花都融媒
花都中轴线生态廊道
作为花都的城市中心区,长约17公里的花都中轴线,向北连接花都大道,向南直达花都湖湿地,依托田美河沿线串联起花都人民公园、花都广场、花果山公园等生态空间,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游憩场所。未来,花都中轴线上还将规划建设“体育+”公园等设施,进一步探索生态廊道功能复合利用,实现生态价值转换。
花都中轴线。关振伦摄
田美河。来源:广州花都发布
北部山林地区
强化生态廊道与生态斑块的连接
打造环抱城区的生态湾
秀湖。来源: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芙蓉嶂水库、秀湖、集益水库
生态廊道
为加强生态廊道与整体生态系统的连接,进一步提升生态效益和丰富生态廊道的户外运动游憩功能,花都在紧邻北部大型生态斑块的周边,依托芙蓉嶂水库、秀湖、集益水库等建设了多条山林型廊道,重点维育周边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护水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打通生态廊道与森林步道、登山步道、骑行道等慢行系统的接口,拓宽延伸生态廊道活动路线,让广大市民能更好地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目前生态廊道已连接九龙湖森林步道,梯面五环步道,“广清穿越绿美观花带”骑行道等网络,成为了回归自然、寻幽探秘的好去处。
花都区骑行道。来源:广州花都发布
九龙湖森林步道功能示意图。来源:花都融媒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广州将持续推动生态廊道落地实施,全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让人民群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中共享自然之美。
来源:广州花都发布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